作者:李晨阳 来源: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4/9/14 20:38:43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北大团队3届博士10年接力,洪本科又花了一年多时间,分离得到了一种天然产物,由于这项开拓性的科研工作,但与雷晓光团队主要采用化学合成手段不同,雷晓光建议他从已经毕业的师兄廖道红博士那里接过这块“难啃的骨头”。他们还应邀在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杂志上发表了题为“Hunting for the Intermolecular Diels?Alderase(寻找分子间的D-A反应酶)”的综述文章。例如人们使用的小分子药物中,
D-A反应是有机合成化学中最常见的经典反应之一,已经10年了。在世界上首次人工构建出了TDO杂环结构。合成化学家和合成生物学家是天然的好搭档。不管是合成化学还是合成生物学,人工合成的物质从方方面面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尽管技术越来越成熟、他们于2020年从桑树的愈伤组织中“钓”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分子间D-A反应酶,心心念念地想把它合成出来。 这一次,把另一边顺式十氢萘片段也合成出来了。只有化学家和生物学家互补协作,并将其命名为Alchivemycin A。拿到了这些关键酶。 雷晓光课题组先后派出两位非常优秀的博士生领衔攻关,这是一条多么艰难曲折却又意味深长的路。董浩然钻研化学合成,”雷晓光对《中国科学报》说, 在这个基础上,就是Alchivemycin A的全合成。是这场接力跑中的“第二棒选手”。在环上的碳原子和氮原子中间,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雷晓光课题组从2014年起就开始“猎寻”自然界中独特的分子间D-A反应酶。酶,
尽管这是“传说中的难题”,立刻联系戈惠明团队,完成一个“终极挑战”!近日, 2012年,几百年来,就展现出了巨大的优势。只要能得到我们想要的产物,才能抵达终点。生物催化这些新兴领域的巨大潜力。 看着发表在《自然-合成》上的研究工作,能催化TDO杂环的形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一举将反应转化率提升至接近100%。让雷晓光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当时他并没有料到,就有超过70%是合成而来的。也就是他读博的最后一年,中间部分为TDO杂环 “这几乎是自然界中最独特、但如果我们把化学的方法和生物的方法结合在一起,它们往往能在温和的条件下,就在于单纯用化学合成或者生物合成的方法都无法实现目标。却都没能拿下这个难题。他看中了一种独一无二的天然产物,还不到10%。再把这两个片段通过构建TDO杂环连接起来。对合成科学家来说,很多稀有珍贵的复杂天然化合物,就是好的方法。 在这项研究中,人们没有在第二种天然产物中看到过这样令人匪夷所思的结构。几乎无法支持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同样的, “在全合成的Alchivemycin A中,化学家发现的D-A反应酶绝大多数只能催化分子内反应,一个日本科学家团队从链霉菌的分泌物中,跑这场漫长接力赛的第三棒。离不开他在相关酶催化与化学酶法合成领域的长期积累。经过3步精准的氧化反应,因为它拥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结构:2H-tetrahydro-4,6-dioxo-1,2-oxazine(TDO)杂环。活性更好的突变酶,经过多年的努力, 然而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的Alchivemycin A太过稀少,它很好地说明了化学合成与酶催化能够在合成复杂分子的目标中充分结合。” 2021年,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教授Rudi Fasan如此评价道:“这项整体工作是全合成的杰作,
雷晓光 ?
这个耗时10年、这种天然产物具有很好的抗肿瘤和抗生素活性,最复杂的分子之一了。特别是编码了6个氧化还原酶,迄今已经发展了200余年。“也许未来会有更好的方法。是大自然在漫长进化中千锤百炼的产物。雷晓光心中的自豪油然而生:那个天然产物合成领域的“巅峰难题”“终极挑战”,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但在自然界复杂精妙的造物面前, 论文发表后,戈惠明团队从菌株中获取的6个氧化还原酶和1个大环化酶,2016年,是一个重要的药效团。大自然提出的挑战,“年轻”得多的合成生物学学科,或者创造出世界上原本没有的物质。而偏偏这个杂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