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广立 来源: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4/9/8 8:53:32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
文丨《中国科学报》记者 赵广立 20世纪八十年代 我国高性能计算机(即“超算”)完全依赖进口 西方国家为了封锁超算核心技术 同时为了限制中方对超算的使用 规定出口到中国的超算 必须装在一座透明玻璃房内 钥匙须由他们掌握 计算的资料要经过审批 中方人员的一举一动都在监视之下 “‘玻璃房子’是中国的耻辱!(本文图片均由计算所提供) 以“曙光一号”为起点 中国超算事业拉开了 自力更生、软件支持、王永杰)。软件设计调试与硬件并行展开 与此同时 在智能中心软件组对UNIX源程序解读工作基础上 樊建平等人研发出 我国第一个并行UNIX操作系统——SNIX 率先在国内实现线程级细粒度并行 国内的研发团队也在搏命飞奔 张兆庆和乔如良领导并行编译组 刘晓华负责Express编程环境 孙凝晖等负责计算性能测试与优化 隋雪青等负责数据库移植与事务处理测试 …… 在简陋的条件下, “曙光一号”诞生后不久 由美、组件生产等 都是“拦路虎”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智能中心大胆决策: 派一支小分队到美国硅谷去研发!“曙光一号”的总体方案确定 年轻的团队摩拳擦掌、宋健看到“曙光初现” 号召智能中心勇当“敢死队” 要在产业市场 “像当年刘邓大军一样杀出重围” 智能中心积极响应这一号召 依托“曙光一号”科研成果 在1995年成立了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如今曙光系上市公司市值已近3000亿元 是“863”计划科研成果转化中 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之一 
▲智能中心走廊“人生能有几回搏”标语。 研制“曙光一号” 需要大量有计算机设计经验的人才 在缺兵少将的背景下 李国杰大胆启用国内刚毕业的硕博士生 28岁的刘金水来了 27岁的樊建平来了 24岁的孙凝晖来了 …… 一年后 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技术队伍壮大起来 他们这群“不怕虎的初生牛犊” 要面对的竞争对手 是IBM、 1993年2月 硅谷小分队带着几块“曙光一号”主板载誉归来 迅速开始联调及软件移植工作 仅用了两个月 计算机硬件、BIOS系统、 操作系统核心的调试工作基本完成 相关测试优化工作也逐一收官 这支年轻的队伍没有辜负期望 历时不到两年 “曙光一号”成了!惠普这些国际巨头 1991年11月,天河、 樊建平等6人被选中 前往硅谷进行“曙光一号”的封闭式研发 樊建平至今记得 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是一处美式民居 6个人只有4间卧室 客厅就是办公室和实验室 他们把一天分为 上午、 利用硅谷的产业环境 “曙光一号”的研发进程大幅加快 不到半年,自立自强的大幕 此后的30年 在曙光、日等国组成的“巴统”组织 宣布解除10亿次高性能计算机对中国的禁运 “863”计划的主要发起人、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晚上3个工作单元 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小分队完成了主板设计 同时进入印制电路板的设计和生产 11月,国内的研发环境实在太差 硬件采购、也是市场所需 时值“863计划”走向历史舞台 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先后设立 “智能计算机”主题项目赫然在列 (即863-306主题) 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 (以下简称智能中心) 也随后成立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以下简称计算所) 研究员李国杰担任创始主任 经过广泛听取国内外专家的意见 以及深入分析世情国情 智能中心最终决定主攻通用的并行计算机 并设立了这个主攻方向上的第一个目标 在一次文艺演出活动中 舞台背景中的一行字“新时代的曙光” 让李国杰触动不已 于是决定将智能中心研制的第一台计算机 取名为“曙光一号” 
▲“曙光一号”计算机。用作中断控制器的FPGA芯片研制成功 随后,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曙光一号”的硬件设计接近完成 至1992年10月,刘金水、显示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