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称我们是有群样大气环境的‘哨兵’”
从喧嚣的武夷山脚下,到安静得近乎冷清的监测站,60公里的距离仅车程就要一个半小时,需拐过近400个转角。套上一袭蓝色工装,像野换上一双拖鞋,刘兰忠进入三楼机房,熟练地调试、
但刘兰忠从来没有退缩。猪和
作为全国16个大气背景值监测站之一,山羊武夷山站站房海拔1139米,地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边缘,远离人类活动和污染源地区,周边气流活跃,可以精确反映华东五省一市的大气本底状况。
最让刘兰忠头疼的在武夷山是饮食问题。野猪的有群样天堂。云雾氤氲,像野溪流掩映在郁郁葱葱的峻岭之间。
记者跟随站里人上山那天,猪和一锅清汤寡水的方便面,一盘重新蒸过的馒头,配上几罐当地人爱吃的辣椒酱,再简单不过的午饭,刘兰忠和站里人围坐一桌,竟吃得格外香甜。” 新华社福州新媒体专电
山羊1999年,在武夷山刘兰忠从部队转业后,就接手了这块“烫手山芋”。2016年1月至8月,有群样武夷山站各监测项目平均有效数据获取率达98%,在国内走在前列;环保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当时,像野国内尚无成熟的建站经验可以借鉴,又面对武夷山苍茫林海的阻隔,在别人看来,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条漫长曲折的猪和山路,监测人员每周至少往返两次,风雨无阻,从未停歇。
这条云梯安静地伏卧在巍巍雄峰之间,山羊是站房与外界联系的生命线,见证着站里人的付出和辛劳。”沿千级云梯拾级而上,副站长谢松岩手里攥着一根长木棍,不紧不慢地敲打地面,驱赶可能从树丛中窜出的野生动物。他们甘坐“冷板凳”,年复一年地坚守岗位,又被誉为地球大气环境的“哨兵”。岁月在他的面庞上刻下一道道皱纹,腰板也不再总是挺得溜直。
常年出没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站长刘兰忠自嘲说,站里人是“一群像野猪和山羊一样的人”。
经过十多年耕耘,武夷山站已在业内有了名气。有“一群像野猪和山羊一样的人”" />
10月19日,监测站的工作人员在武夷山大气环境监测点巡检仪器。”
“我们的‘魂’在山上,我从未想过要离开”
一场秋雨过后,登上监测站顶楼远眺,山林浸润更显苍翠,远处峰峦连绵起伏、”
刘兰忠曾是一名入伍30多年的老兵。
然而,在声誉日隆的同时,武夷山站也面临新的难题。
“这里是无人区,是蛇的王国、二氧化硫、”刘兰忠很喜欢这个比喻,“数据能反映空气质量的背景状况和变化趋势,监控污染物输送过程,为制定环境管理政策提供依据。转业到地方工作后,他在这个“哨兵”的岗位上,一待又是17年。岩石坚固的山林里,硬开出一条路,他找来骡马工程队,九匹骡马与机械队联合作业;不通水不通电,他发动战友帮忙,四处打听解决办法……
建站最初的八位职工心往一处想、
随后,他带记者爬上站房楼顶的观测平台,这里的设备采集空气样本后,通过管道传输到三楼的仪器进行分析,氮氧化物、在此后的两个多月,站房的生活用水和监测用水,全都是靠站里人从山下背到山上。谈及未来打算,已经进站11年的苏彬彬说:“我们的‘魂’在山上,我从未想过要离开。
刘兰忠还记得,有一次站里接到任务,72小时不间断地采集大气样本,却恰巧赶上电压不稳定,只能靠柴油机启动备用电源。要在植被茂密、
“九骡马铃声永留青山,八儒士汗铸气站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