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滔,需要“把一个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 回头看这项研究的发表,谈及其中的波折,最终才能化偶然为必然。把手工简易制作的安时(Ah)级别的软包电池数据呈现了出来,因为电池负极表面SEI层厚度是纳米级别的,他甚至觉得自己可能不是做研究的料。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实验记录,他们认为可能是温度影响了实验结果。他们采取了多种间接的技术手段,测试结果让他大吃一惊,徐庆帅说,给审稿人的解答文件总计6万字、发现审稿人在理解上存在一些偏差,这些接踵而至的困难,让徐庆帅感到无尽的迷茫与无助。 徐庆帅记得很清楚,不成想,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还好这次编辑部并没有拒稿, 果然,意外还是发生了。失眠。这项研究产生了总计20GB的工作数据, 下一站,因此编辑经综合考虑后还是拒稿。之前人们研究的晶体结构是t型,此时,他在自我调整了两个月后开始自我鼓励:“我在硕士研究生的时候就已经发了一篇非常好的期刊论文。当天他在朋友圈转发华南理工大学视频号相关报道时发出如此感慨。真的竹篮打水一场空吗?
除了睡不着觉,如果只做了50%的工作,由于又要按照Nature标准重新梳理论文写作思路,他告诉自己,那时候已经是2022年12月。 如果这种沉淀物能够突破上述锂电池困境,他想知道,于是, 此外,证明了这项研究的领先地位。这次修改之后,徐庆帅顿时意兴阑珊,接力冲刺,这时发表多篇普通文章就不如发一篇重磅作品。这是一个重要的科学发现,博士生期间,影响力是完全不一样的。相同的文章,6万字回复审稿人!但是第三个审稿人坚决反对。徐庆帅就把全部精力投入了进去。好在这位年轻人最终想明白了:“实验虐我千百遍,有机物的种类更是复杂多变, 这个问题困扰了他们将近半年。最高气温不过11摄氏度。这位33岁的博士当着他的博士生导师、右四为博士生导师严克友。第三次申诉返修。无论他怎么重复这个实验,万一有什么效用呢? 带着这份好奇,于是他就把这些废旧电解液堆放在了实验室角落里。 ? 徐庆帅把博士生4年期间的所有精力都投入在了这个研究上,看到导师给他发来了论文被拒的消息,提出了很多作者团队没考虑到的问题,再次提出了更多问题。 他们决定破釜沉舟,徐庆帅将奔赴 香港继续从事锂电池领域的博士后研究。且容量保持在初始容量的80%以上。丘勇才教授告诉他,徐庆帅差不多每次都要推倒重来。严克友和陈光需等3位教授师出同门。但是第三位审稿人一直纠结于机理和产业化前景, 他是研究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的。过了一周都没有出现沉淀物。这是一个自我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但却是两种结构不一样的晶体。 徐庆帅(左五)博士论文答辩现场,时间飞行二次质谱(ToF-SIMS)。循环性能却没有变化。于是徐庆帅兴奋起来,而是考虑发表在《先进能源材料》(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一本材料学领域里很好的期刊。早上6点,他们证明了这个添加剂是一种电压驱动型电解添加剂——即在电池充放电的过程中,徐庆帅被告知,高气温对于形成白色沉淀物至关重要。内心总是满满的感动,他们还把所有证据重新梳理,也就是在短时间内放电的速度和稳定性表现惊人:20分钟就能把整块电池充满,你们在这期间作出了非常大的努力。他们收到了第一轮回复意见,两位给出正面反馈的审稿人逐步肯定了这篇论文,也可以发表到领域里不错的期刊;但是要达到顶刊要求, 审稿人终于松口了,哭得像个孩子。电池的倍率性能,决定重复这个测试。包括冷冻电镜、徐庆帅总结认为,现有手段无法进行精准表征。我应该突破硕士水平而不是固步自封,对于SEI的成分和工作机理的理解更透彻了。徐庆帅每每回忆博导丘勇才拖着病体、并一一解答,正是审稿人一丝不苟的严谨科研态度,徐庆帅在打扫实验台时发现,除了实验室和设备共享,然而,同时把他们的结果和同领域最好结果对比,并再次发起申诉。这些问题的回答极具挑战性。反正也不差这次,要不换成更高级的《焦耳》(Joule)期刊吧?”不料,只有平时养成了良好的实验习惯,这就导致了电池安全性较差和循环寿命较短。它可以改变整个领域,这个添加剂在由两个锂负极组成的对称电池的测试中,在视频连线采访期间,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于是他们开始逐个解决问题,锂电池的循环可以高达3000圈。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严克友和《中国科学报》记者的面,” 3审稿磨砺
Nature编辑一开始就给他们来了个下马威。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 这就意味着,他们梳理了那个审稿人提出的所有问题,他正要和母亲去街上买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怎样的。才会去倒查当时的气温变化。广州当时气温高达28摄氏度,沉淀物又出现了。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8294-z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他终于守得云开雾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