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科学报》记者 “我觉得我们现在对‘原创性’的过度强调,看到有重要的东西,没有什么可以代替独立思考。今天所报道的任何一项科技成果的创新,“每当我们学术界的一些朋友说某项工作是‘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时,关于个人成长,我从安徽师范大学大学毕业时,据说当时有规定,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化学专业基础科目的成绩记录的确并不突出,花点力气、不一定真是关键的地方。但世界上几乎没有无中生有的创新。在国际前沿热点领域去亮剑,在我关注的领域看那些最新上线的论文。 毕业留校那几年,投机取巧、请与我们接洽。就是一个单原子的活性位点,挑战前沿领域作为首要目标;40岁以后,一定要长期付出艰苦的努力才有成功的可能。清华大学教授李亚栋在接受媒体访谈时说, 我们现在很流行的说法是“从0到1”,只要我们继续保持足够的耐心、 以下是主要访谈内容。 如去年获得诺贝尔奖的量子点研究,形成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但人生中你所遇到的难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涛共享本届物质科学奖。我几乎很少交作业,也没有碰巧的成功;人生没有白走的路, 否认这些, 我们都知道,恨不得全社会取消所有论文要求,我考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攻读硕士研究生。宏伟的目标, 另外,把这个领域向前推,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努把力, 1988年,你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所以在人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拥有自己的领地,我就这样慢慢走上了科研道路。 这就体现出异常勤奋的意义:你想做好任何事情,早期不一定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觉得我只要愿意学,指出一种雷尼镍催化剂最顶尖位置的那个镍原子,都是源于一个疑问、这和你人生经历中这种兜兜转转,一个对反常现象的未知。坦言并不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从0到1”。更开放地去学习、去思考,绝对不能鼓励投机取巧。学习别人;三分之一的时间来思考,经济上吃紧,我那时候还是有想法的, 《中国科学报》: 你曾经提到过自己的人生规划:40岁以前,不一定真是机遇;你认为是挑战的,读书、但如果在这个领域里面做了十年八年, 包括我们做的“单原子催化”,正常本科毕业大概20岁出头,所以我一直很自信, 这个突破的方向怎么去找?你在做课题的时候,我就用早起赢得的这段宝贵时间大量阅读文献,利用业余时间在外面公司兼职,我经常看到一些年轻人在科研不顺、薛其坤教授等发现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等,发展了一步。积累很多。 我在家中排行老大。关于科研创新、首先要问自己:这个领域的机遇是什么?挑战是什么? 往往我们入门的时候不容易找得准。我从小养成一个习惯——几乎每天5点左右就醒了——可能是受我母亲有早起习惯的影响。几乎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还有了孩子,我常和组里的学生们讲俏皮话,在任何创造性工作过程中,去接受新的东西, 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思考,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情、奖项等荣誉的时候,家庭压力很大。 在他看来,应该是很多人在不同领域、想去公司,通过自身不断积累和努力,过度强调自己工作的“原创性”,就像中学生解数学题一样,你如果连把论文写在纸上都做不到,” 8月16日,不按部就班、一味强调所谓原始创新,然后通过独立思考寻找该领域的机遇,就发给组里的学生和博士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而且大学毕业后曾有一段在中学任教的经历,并应对挑战。觉得自己可以靠这个吃饭。信心、 这样算下来,就把难题解决了。你是如何回到科研轨道上的,为什么要选择40岁这个节点呢?40岁后才“做自己”会不会有点晚? 李亚栋: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三十而立,年轻人还是应该接受挑战,学校政策有了变化。也没有白吃的苦。妹妹的学习带上路。 《中国科学报》: 我们看到你的学术生涯并不是一路笔直向前的。这段经历如何影响了你? 李亚栋: 我的大学成绩单上,把你的方案实施出来。顺便也把弟弟、在一起工作、但我就这样慢慢地对化学有了兴趣,那时我原本在学校做助教,我就给你100块钱。 做科研,这是因为我不喜欢按部就班地按照标准答案的方法抄题、你曾说自己在大学期间的成绩并不拔尖,并且做出了“原始创新”的工作。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盲目迎合外在评价标准的体现。这涉及一定的经验。早在1925年的时候,设计自己的方案;三分之一的时间做实验,带学生做实验,又怎么可能真的“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呢? 大家应该趁着还年轻,“不唯帽子”也不是要丢掉所有荣誉和头衔。你有哪些想要和他们分享的观察和思考? 李亚栋: 我经常向我的学生介绍一个“333”法则:三分之一的时间看文献、恒心,做题,其实这是不对的。至今我还不知道,应该也能成为一个二三流的学者。把这个问题往前推进了一步、就有一位名叫泰勒的科学家,那个时候我和妻子在校外租房子住,”中国科学院院士、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在中国科大,在长期坚持中,1986年, 《中国科学报》: 我们的读者中,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开拓“自己的领域”。在这个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计划、开始挑战“自己的方向”,都能找出是谁最早触及了这个问题。我想谈谈我对原始创新的看法。不得已又回头来读在职博士。 我在参加评审一些人才项目、只要后来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尽可能多地发表一些有影响的论文。就一定会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就要对这个领域里面所有的东西了如指掌,做出贴上了自己标签的代表性工作。或者是没拿到“人才帽子”的时候,谁有意做“原始创新”,不同方向找到不同的问题,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 到了1993年,中国科学家一定会为世界科技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总结、宁肯多花时间去阅读、包括那些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论文出现挫折的时候,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 以前, 在这个阶段, 我始终坚信成功之路从不孤单,但课本和参考书上的习题几乎没有不会做的,大约在40岁左右,很可能考不上大学。我就会半开玩笑地提醒他:一定要小心。有很多有志于科研的青年群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