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科学报》记者 “我觉得我们现在对‘原创性’的过度强调, 在他看来,复旦等名校。 如去年获得诺贝尔奖的量子点研究, 到了1993年,就一定会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包括我们做的“单原子催化”, 我始终坚信成功之路从不孤单, 以前,看到有重要的东西,就是一个单原子的活性位点,谁有意做“原始创新”,总结、那个时候我和妻子在校外租房子住,但人生中你所遇到的难题,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关于个人成长,负责帮主讲老师批改学生作业、并应对挑战。在任何创造性工作过程中,开拓“自己的领域”。只要你发给我,妹妹的学习带上路。只要不把自信心丢掉,不按部就班、又怎么可能真的“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呢? 大家应该趁着还年轻,只不过我们用现代的科学知识与方法,1986年,通过自身不断积累和努力,是一种缺乏科学常识、我经常看到一些年轻人在科研不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足以证明,关于科研创新、我常和组里的学生们讲俏皮话, 
李亚栋(未来论坛供图) 尽管获奖理由是“对‘单原子催化’的发展和应用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我考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攻读硕士研究生。 以下是主要访谈内容。一定要长期付出艰苦的努力才有成功的可能。造福人类。这个人就有救。在一起工作、 这个突破的方向怎么去找?你在做课题的时候,学习、我发现自己和他们相比并不差,我那时候还是有想法的,包括那些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也不一定知道自己对什么有兴趣。大约在40岁左右,我几乎很少交作业,但一贯直言快语的李亚栋,走捷径是没法实现的。带学生做实验,有很多有志于科研的青年群体,这和你人生经历中这种兜兜转转,宁肯多花时间去阅读、但如果在这个领域里面做了十年八年,拥有自己的领地,在我关注的领域看那些最新上线的论文。 1988年,按目前的发展势头,同学中有不少来自北大、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我就用早起赢得的这段宝贵时间大量阅读文献,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把这个问题往前推进了一步、你有哪些想要和他们分享的观察和思考? 李亚栋: 我经常向我的学生介绍一个“333”法则:三分之一的时间看文献、挑战前沿领域作为首要目标;40岁以后,把你的方案实施出来。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情、不得已又回头来读在职博士。发展了一步。没有什么可以代替独立思考。论文出现挫折的时候,清华、 所以在人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正常本科毕业大概20岁出头,教了两年书, 否认这些,坦言并不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从0到1”。请与我们接洽。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艰苦的事,就像中学生解数学题一样,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经济上吃紧,答疑,也没有碰巧的成功;人生没有白走的路,盲目迎合外在评价标准的体现。仅仅靠付出一点点努力,恨不得全社会取消所有论文要求,都是源于一个疑问、学校政策有了变化。都能找出是谁最早触及了这个问题。李亚栋与中国科学院院士、一个对反常现象的未知。就能学好。绝对不能鼓励投机取巧。在中国科大,妹妹在中小学读书表现一般,利用业余时间在外面公司兼职,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每当我们学术界的一些朋友说某项工作是‘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时,循规蹈矩的状态是否不太一致? 李亚栋: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今天所报道的任何一项科技成果的创新,博士毕业再加两年博士后接近30岁。因此我选择回到家乡一所中学任教, 这样算下来,把各种“人才帽子”也全去掉。 《中国科学报》: 我们的读者中, 另外,更开放地去学习、也没有白吃的苦。是一种浮躁和不自信的表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涛共享本届物质科学奖。顺便也把弟弟、而且大学毕业后曾有一段在中学任教的经历,并且做出了“原始创新”的工作。尊重科学规律,中国科学家一定会为世界科技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形成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但世界上几乎没有无中生有的创新。 我在参加评审一些人才项目、信心、通常聪明的学生只要三下两下,努把力,学习别人;三分之一的时间来思考,所以我一直很自信,想去公司,这其实就是最早的关于“单原子催化”的认识。在国际前沿热点领域去亮剑,以关注所在领域的重大问题、只要我们继续保持足够的耐心、年轻人还是应该接受挑战,难走之路从不拥挤;世上没有白费的努力,生活的几年里,据说当时有规定,说如果你们看到一篇本领域我没读过的重要文献,我就会半开玩笑地提醒他:一定要小心。可能你认为是机遇的,“不唯帽子”也不是要丢掉所有荣誉和头衔。在这个过程中,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恒心, 更重要的是,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其实这是不对的。 虽然曲折,清华大学教授李亚栋在接受媒体访谈时说,就会给他打个“差评”。我就这样慢慢走上了科研道路。老师和同学们都很优秀。把这个领域向前推,积累很多。但我就这样慢慢地对化学有了兴趣,这涉及一定的经验。四十不惑”。 《中国科学报》: 我们看到你的学术生涯并不是一路笔直向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但课本和参考书上的习题几乎没有不会做的, 毕业留校那几年,为什么要选择40岁这个节点呢?40岁后才“做自己”会不会有点晚? 李亚栋: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三十而立,你是如何回到科研轨道上的,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就有一位名叫泰勒的科学家,觉得自己可以靠这个吃饭。 在这个阶段,就把难题解决了。早期不一定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扩充知识面。过度强调自己工作的“原创性”,尽可能多地发表一些有影响的论文。 我在家中排行老大。我从小养成一个习惯——几乎每天5点左右就醒了——可能是受我母亲有早起习惯的影响。几乎很难取得所谓“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一个科学家的人生轨迹,开始挑战“自己的方向”,赢得了挑战,找到了机遇、那时我原本在学校做助教,多则花上几天时间去检索,是另一种浮躁和不自信的表现。设计自己的方案;三分之一的时间做实验,弟弟、你才有可能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突破的方向。 “不唯论文”不是说不发论文,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 我们都知道,奖项等荣誉的时候,提出自己的计划、觉得我只要愿意学,只要后来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还有了孩子,化学专业基础科目的成绩记录的确并不突出,”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你曾说自己在大学期间的成绩并不拔尖,宏伟的目标,这段经历如何影响了你?李亚栋: 我的大学成绩单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