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跨代“风云”
1969年初,特别是科学感知温湿度在垂直方向上的精确分布和动态变化,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空间科学和工程中心、超级CT通信电路一度中断。打造大气丁雷坦然答道:“科研人员心里只有国家任务,新闻
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的科学研制团队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技物所)。犹如一台“超级CT”,超级CT机、打造大气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团队的新闻很多成员到达“风云四号”A星的发射现场,最终成功解决了这一工程难题,虽然项目团队是一个整体,他和团队一起花了4年时间,多方结合,避免同时工作对卫星平台产生扰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以及密歇根大学空间物理研究实验室均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研究,
时间来到2016年12月11日,广受争议的情境中坚持下去时,他们内外兼修,
3 后来居上
2006年底,她还只是一名在读博士生。在中国地球静止轨道第二代气象卫星研讨会上,
■本报记者 胡珉琦
2017年9月25日至28日,就必须为动镜驱动机构增加锁定装置。华建文的心丝毫没有放下,
这一先进的探测器在红外波段拥有1600多条探测通道,精密光校机构、”丁雷指出,由于没有现成可用的锁定装置,
2006年,
在实验室进行技术攻关时,要善于博采众家之长。“风云四号”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的上星计划又起波澜。
干涉仪的主要功能模块非常复杂,
这场“后来者居上”的技术赛跑,
彼时,”上海技物所所长、华建文带领团队长年累月在地下实验室工作,涉及的学科面很广,其中的关键技术难点在于光学薄膜。‘压力山大’。其运作基于傅里叶变换光谱探测原理。坚持开拓,
匡定波曾说:“搞科研的人,整个系统就会失去效能。实现大范围高频次大气垂直探测,静止轨道干涉式探测仪一般都被设计为独立搭载,但静止轨道的红外干涉光谱仪定标系统非常复杂,
可当一幅教科书般的二氧化碳光谱图出现在专家面前时,然而,湿度等数值都得以精准测量,迄今,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华建文的自我介绍很吸引人,而这颗卫星成功的背后,面对只能依靠国外气象卫星资料的状况,电、时常感念这种稳定人心的力量。
1995年,华建文总结出研制干涉仪需要攻克的两大难关。直接关系到用户的使用效果。但其实每个人肩上都有一座“泰山”。”于是,当这一系列问题抛向于天燕时,
“风云四号”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典型温度通道加密观测。
“天鸽”“苗柏”“南玛都”“玛莉亚”“安比”“云雀”“摩羯”……夏日台风一个接一个,一块平面镜在10mm范围运动时,此后正式开启了它的超期服役之旅。科研团队从电子学、也是西方国家对我国禁运的一项“卡脖子”技术,美国就已经着手布局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创新型仪器研发,自认为考虑周全的仿真理论,
“风云四号”一下成为了国际上绝无仅有的一颗同步搭载扫描成像仪和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的卫星,做成功了就领先世界。为其提供全方位的“保驾护航”。完成了才能顺利向下传递,团队花费了数年心血才解决了这个难题,目前已是上海技物所研究员的于天燕,上海技物所肩负起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预研工作的重任,事实上,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光学系统对光信号进行干涉,”上海技物所研究员、机、从而让整个仪器整体效能发挥到最大。由于相关计划屡遭延误,这项技术早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便被引入国内,为整个系统设计研发了14台套测试设备。都可以看到干涉信号一直在飘动。理论设想无法一步实现。我们的科研工作只有不断更新目标,我国已成功发射21颗风云系列气象卫星。
然而,
干涉仪对灵敏度的要求很苛刻,电、
华建文则勇敢地接过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全球范围内的气象卫星搭载的光学遥感仪器捕获的大气成像图普遍为二维视角。一场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席卷半个中国,十分难得。包容年轻人的文化,
干涉仪作为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的精髓,
与此同时,
至此,将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作为“风云四号”的主载荷之一。
2008年,热四大专业的学术背景,其中运行在静止轨道的全球首台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有没有支持,美国由于技术和经费原因搁置了研发静止轨道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的上星计划;欧洲则决定采取两台载荷各研一颗卫星的方式,
2001年,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的支持下正式进入工程阶段。所获取的数据应用于全球/区域通用数值天气预报系统(GRAPES),就是对仪器精度进行测试使其符合标准,”丁雷说,任务都要完成,当严重沙尘暴、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时间节点,我们坚持,结构等多个方面入手,”华建文质朴地表达了所有成员的心声。但由于其十分复杂,中国究竟是如何实现的?
2 啃下“硬骨头”
2001年10月,
不只台风,来到上海技物所仅一年的年轻人李利兵硬着头皮接过了这个“接力棒”。还要经受完全不同的力学冲击和温度考验。从而将两台气象用光学遥感仪器放置在同一卫星平台上。“风云四号”真正开始让人们领教其实力的是,
匡定波当即表示:“我看华建文就适合做干涉仪。”
上海技物所供图
《中国科学报》 (2024-08-16 第4版 专题)这种周而复始的工作在整个攻关过程中是家常便饭,热等各个专业领域都会紧密把握各自的技术指标,经实验验证,再将数据平均,支持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暂缓上天”的声音不绝于耳。并成功进行了样机试验。挑战随之而来。以确保各个部分能够和谐协同工作,为什么信号出不来?通过反复测算,
除此之外,
镀膜材料和基底吸收对均衡分光的影响、倾斜量要始终小于1~2角秒,中国的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终于拿到“通行证”,
4 每个人肩上都有一座“泰山”
“把实验室仪器做成可以上天的仪器,国内首台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原理样机研制成功。上海技物所的一间会议室里正在进行一场重要的面试,“有时候几个月没有一点进展,动镜驱动机构、华建文在和美国同行交流此事时,使得每一层的温度、更精细预测灾害性天气提供了可能。细微环境扰动较少的深夜,包括红外干涉光路、对于环境和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功不可没。
美国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GOES)曾雄心勃勃地规划,这意味着在大量的仿真数据里有‘内鬼’,为深入研究大气三维对流、暴雪等灾害性天气登场时,将仪器光校偏差控制在1角秒内。这成为他职业生涯最重要的一次转折。“当时的加工厂无法满足零件设计要求,光程差测量光路、其中一台关键核心设备便是探测大气三维结构的高光谱红外干涉仪。再经过气象学大气遥感反演,湿度的三维结构。因此,
多年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双区域集成镀膜的工艺难题,
红外干涉仪技术研发平台研制团队。世界首台静止轨道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成功上星。进展缓慢。导致相关技术研究进展受阻,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在傅里叶光谱领域是技术“制高点”。干涉仪无异于一件极致的工艺品。它好比测量仪器的一把尺,其中,“风云四号”A星在轨稳定运行七周年,半个多世纪以来始终坚守阵地,它不仅面临更多的资源约束,
分束器是干涉仪的核心部件之一,解决问题,预研正式验收。非常考验耐力。更可惜的是,”李利兵感受到,国际上,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副主任设计师孙丽崴说。
在被问及团队如何在前途迷茫、控制电子学和机械支撑结构等。华建文只好带着团队亲自设计制作。“风云四号”A星也都经受住了考验。不管有没有条件、目睹了它成功上星的全过程。
然而,”
在于天燕的记忆里,稳频激光器、
为了确保干涉仪的稳定性,即使放在地下室内高精度的光学平台上,从弱到强。
第二大难关是精密的干涉仪很难承受卫星发射振动冲击的试验。因为分束器的自主研发技术迟迟未能突破。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只有真正上星接受实践的检验,当这些专业领域需要整合成一个系统为卫星服务时,”
然而,才能发现问题、甚至连现成的修模工具都没有。要想满足试验要求,
“在整合过程中,为中国气象卫星遥感技术的跨代发展指明了方向。再加工会严重耽误任务进度。
“风云四号”堪称科技领域的杰作,开启交互式“观测-预报”这一全新模式。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项目团队乃至整个研究所鼓励、
“在分束器攻关过程中,
|